未来技术学院各学科方向介绍

来源:       日期:2022-06-14       点击数:

各学科方向具体介绍及申请条件

人工智能方向

人工智能方向夏令营根据人工智能学院相关安排进行,相关信息详见http://iair.xjtu.edu.cn/。欢迎各界青年才俊加入,与我们一起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开拓者和引领者!

储能科学与工程方向

一、方向介绍

包含西安交通大学6大理工优势学科,师资团队由何雅玲院士、陶文铨院士、管晓宏院士领衔打造,交叉能动、电气、电信、化学等众多学科,形成了包括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杰青在内的各类人才以及来自国内著名企事业单位的行业专家在内的“双师型”教师团队。

二、申请条件

1.学科及专业背景

方向1(先进储能+碳中和技术):储能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化学工程与工艺、材料化学、物理学等专业及近似专业。

方向2(高效储能器件研发):储能科学与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科学与工程、材料化学、物理学等专业及近似专业。

方向3(电力储能装备与系统集成):储能科学与工程、电气工程及自动化、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测控技术与仪器、自动化、材料科学与工程、能源与动力工程及近似专业。

2.学生能力要求

学生需为2023届本科毕业生,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及团队协作能力,且需满足下列条件之一:

a)所在学校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且前三年或者前五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专业前20%;

b)所在专业为一流学科或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B+以上学科,综合成绩排名在专业前10%。

满足上述条件,方可提交申请材料。

三、培养特色亮点

1.选拔角度创新

着重考察学生的内驱力、创新精神和创业热情。

2.课程体系创新

采用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注重设计思维。

3.培养条件优越

依托整合西安交通大学6大理工优势学科,借助包括热质储能、电磁储能、储能系统三个方向的储能技术产教融合平台,提供科创空间,激发学生创新创业热情。

4.硕博贯通培养

实行硕博贯通式培养,注重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开拓创新、组织领导、市场营销和经营管理等综合素质。以储能的关键技术问题发现与解决为主线,灵活设置个性化培养环节。

5.教师团队强大

师资队伍中包括院士、国家级教学名师、长江、杰青、国内著名行业专家在内各类人才,交叉能动、电气、电信、材料、化学众多学科,形成校企融合、学科交叉的双师团队。

6.直面国家需求

储能技术是推动能源革命和保障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核心技术,它的创新突破将成为带动全球能源格局革命性、颠覆性调整的重要引领技术。本方向将直接瞄准储能领域的“卡脖子”问题,为国家培养能源产业领域的高素质复合型创新创业人才。

7.勇于挑战自我

颠覆传统学习方式,以项目为牵引,以兴趣为导向,大量采用采集式课程学习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自律、自强、自信精神,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培养需求。

8.就业渠道多样

学生可根据自身特质进行发展路径规划,可选择包括创业、龙头企事业单位、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或深造等多个出口。

智能制造工程方向

一、方向介绍

智能制造方向团队由机械工程学院院长、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陈雪峰教授和国家级人才梅雪松教授担任责任教授,由谢友柏、卢秉恒、蒋庄德、李应红、Nandi等院士担任建设顾问。目前拥有国家级领军人才10人、国家级青年人才12人。近年来,承担了973计划、863计划、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等国家级、省部级项目100余项,校企联合横向课题多项。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智能设计、智能生产、智能工厂、智能运维、机器人等,近期聚焦未来新型空天动力重大任务培养卓越领军人才。

未来技术学院智能制造工程方向拟培养学生高尚的价值观、坚韧性格和大格局,培养学生系统思维、创新思维、创业意识、较强的实践能力和大科学组织与协作能力,使学生站在高端制造产业技术和产业最前沿,对创新和产业具备高度敏感性,掌握高端制造基础理论和先进制造领域相关技术,最终培养复合型创新创业领军人才。

D1F13

二、申请条件

1.学科及专业背景

机械工程、测控技术与仪器、信息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人工智能、自动化、软件工程、物联网工程、大数据管理与应用管理科学、工程力学等专业或相近专业背景。

2.学生能力要求

学生需为2023届本科毕业生,且满足下列基本条件之一:

(1)所在学校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前三年或者前五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专业前20%;

(2)所在学科为一流大学建设学科,前三年或者前五学期学习成绩排名在专业前10%。

满足上述条件,且有志于探索前沿科学、聚焦重大任务、勇于创新或创业者,可提交申请材料。



三、培养特色亮点

1.研究生培养目标特色:按创新型与创业型人才培养,创新型人才培养面向国家和企业重大科技需求,通过科技项目申报制和团队攻关的方式,以解决一项重大科技问题为目标,培养学生探究现有技术缺陷和创新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创业型人才培养面向市场重大需求(B端为主),导师组和学生团队共同开展项目选题和技术研发,激发学生团队对技术的市场需求敏锐性,提升团队组织与协作、营销与管理等能力。

2.授课与学习方式特色:团队式教学与授课,项目制核心课程与采集式学习相结合,形成项目驱动式课程体系,理论结合实践。

54DA0

3.研究形式特色:项目制驱动,学生团队式自我管理,每个学生团队由3-5人组成,按照项目团队组模式挂牌,提供高端共享平台的制作实验场所(提供公共设备、工程师等支持)。

4.学生激励特色:充分考虑学生的贡献,在知识产权分配、创业股权中按贡献给予倾斜。

5.教师指导特色:教师组式指导,以知名教授作为组长成立3-5人导师指导小组,导师指导小组由校内导师和校外导师共同组成。

2102C

6.综合保障特色:提供一流的创新实践平台,提供市场分析、财务、团队管理等方面的培训,为学生团队创新创业提供坚实基础。

7A7BC

医工学(计算物理医学)方向

一、方向介绍

医疗设备是重要的医疗资源和推动健康中国的关键硬件保障。大型高端医疗装备原始研发,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高端医疗装备国产化可替代,对国家安全,人民福祉具有战略性和关键性。西安交通大学以临床需求为导向,以国家医学中心建设为牵引,聚焦医用设备研发和高端设备设计与研发领域,培养高素质医工交叉复合型人才,全面解决“医学需求和工业技术的不匹配,医生和工程师的沟通不通畅”的问题,发展新型的物理诊疗技术、设备及方案,改变固有的诊疗模式,培养具有完备的医学基础知识、能够与工程师无障碍沟通、推动高端医疗装备创新应用的临床医生,为我国卫生健康事业的引领性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

医工学团队由西安交大副校长、一附院院长吕毅教授担任责任教授,在刘昌、张明、赵永涛、仵正、吴荣谦、杨健、吴春生、郑彦臻、张德文、李虞锋、徐光华、樊林、张谞丰等教授带领下,由赵红卫院士(中科院近代物理所)、张平祥院士(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徐宗本院士(西安交通大学)等多位院士担任建设顾问,打造一支业务能力突出、结构合理的高水平师资团队。以基础医学、临床医学教学团队教师为主体,并特聘物理、化学、生命、材料、机械、计算机、电信、电气、人工智能等校内其他院系优秀教师授课,以及中科院近代物理所、西部超导材料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研究机构和企业专家加入教学团队,强化校企合作,探索医工学“产学研”一体的人才培养新形态。近年来,承担了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仪器专项、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共融机器人重大研究计划、教育部创新团队、陕西省创新团队等在内的课题100余项。

坚持以临床需求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秉持“志趣导向、项目驱动、医校企联合、学科交叉、学生自主”的理念。按照“临床引导、项目驱动”式的培养方案,采用学生团队式自我管理、教师小组式指导,项目针对性课程设置和课题综合式训练模式。

二、申请条件

学生需为2023届本科毕业生,要求具有临床医学、基础医学、护理学、药学、医学影像学、生物医学工程、生物技术、数学与应用数学、物理学、应用物理学、应用化学、工业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材料物理、材料、化学、化工、机械工程、信息工程、人工智能等专业背景,且满足下列基本条件之一者可提交申请:

1.所在学校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

2.所在专业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排名B+及以上。

三、培养特色亮点:

1.方向设定面向国家重大需求 本方向针对我国医疗领域的“临门一脚”,“卡脖子”问题,以临床疾病的现代化、信息化诊治手段为中心,应用声、光、电、磁、核以及人工智能等物理信息技术解决临床诊疗实际问题,契合国家重大需求。

467C9

2.毕业生就业渠道多样

针对国家重大需求,国家发改委初步决定在25家大型医院(含西安交大一附院)筹建国家医学中心,对本方向人才需求旺盛。同时,学生还可根据自身特质进行发展路径规划,可选择包括创业、龙头企事业单位、科研机构或深造等多个出口。

3.培养目标定位高

我国医工交叉发展具有巨大潜能,但与全球尖端水平相比仍有较大差距,本方向培养目标定位高,通过集中优质导师团队、优质平台和优质项目,努力为国家培养跨领域高端复合型人才。

8723F

3E909

4.培养过程强调学科交叉融合

学科交叉融合是未来技术的重要特征,本方向打破原有医工交叉界限,采用多专业、多学院导师联合培养机制,融合科学家与医生思维,实现1+1>2的培养效果。

5.强大的教师团队和先进的培养平台

培养团队包括医工交叉领域的多位知名专家,培养平台包括3个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和一个国家制造创新中心。同时,西安交大一附院作为第一批国家医学中心建设单位,在未来的几年中对医工交叉平台还会有大量的投入。

82CED

C3BA2

6.全新的培养理念

医工学(计算物理医学)方向坚持以临床需求和解决临床问题为导向,秉持“志趣导向、项目驱动、医校企联合、学科交叉、学生自主”的理念,坚持“临床引导、项目驱动”式的培养方案。

7.团队式的培养模式

采用团队式的培养模式,学生根据项目和专业背景组建团队,自我管理。教师小组式指导,由医学导师为主,培养学生临床思维能力;工科导师为辅,教授学生工科知识,培养学生理工科思维能力。

8.灵活应用采集式教学方法

学生根据项目需要和自身教育背景,对所需知识点进行采集式学习,所学知识点与其所选方向课题相吻合并在毕业论文中得到体现的可给与学分。

9.鼓励创业

学生团队获得企业或政府等孵化项目投资支持,或学生团队完成过程考核并于创新创业大赛中取得优异成绩者,可申请最长不超过三年的休学创业。